認識健康體位

壹、體重的定義

    所謂「體重」,指的便是「身體所有器官重量的總和」。體重的變化,會直接反映身體長期的熱量平衡狀態。而體重增加的原因,也會因不同的生理特性,顯示體內組織的變化,例如在成長時期,體重會因體內的細胞生長而增加,而在成年時期,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的脂肪組織增多及體脂肪增加。

貳、理想體重
一個人的體重是否合乎「理想體重」的原則,不全然以科學因素為考量。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的體重理想與否,往往依照社會的價值觀而定。營養學中的理想體重,以增長壽命及促進健康為原則,依照個人體型、身高與體重皆不同的概念,採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縮寫為BMI)為測量方法。

BMI = 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

依照身體質量指數看來,對人體壽命及健康最理想的數值為22(±10%),男女皆相同。在算出個人的BMI後,就可以推算出個人的理想體重了。

理想體重 = 22 ×身高2(公尺),±10%

依據不同身體質量指數,我們可以看出自己的體重是否合乎理想:

成人的體重分級與標準

分 級

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過輕

BMI 18.5

正常範圍

18.5 ≦ BMI 24

過 重

24 ≦ BMI 27

輕度肥胖

27 ≦ BMI 30

中度肥胖

30 ≦ BMI 35

重度肥胖

BMI 35

参、認識肥胖:

   肥胖是身體攝入的熱量供過於求,攝取與消耗之間一種慢性的不平衡現象,堆積體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轉變成脂肪組織,長久以來就造成肥胖。是民生富裕及現代科技社會的副產物,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也是全世界都在流行的慢性病。根據2002年衛生署公告全國每7人中就有1人是肥胖,全國約有五百多萬肥胖人口。93年公佈10大死因中之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大多和肥胖有關。

一、肥胖的種類

()增殖型肥胖:由於脂肪細胞數目增多所引起的肥胖,常見於兒童時期開始的肥胖。此類肥胖者,因為脂肪細胞較正常人多,所以比較容易堆積脂肪,當成年後特別容易發胖。

()肥大型肥胖:由於脂肪細胞內的脂肪含量增加所引起的肥胖,其體內的脂肪細胞數目是固定的,常見於中年期後才開始發胖的人。

()其他:過多的能量攝取及過低的能量消耗,另外也有統計指出,肥胖其實也有遺傳上的關係,該研究顯示:父母雙方均屬肥胖者,其子女有80%成為肥胖者的機會;父母中有一人屬肥胖者的,其子女成為肥胖者的機會降為40%;致於雙親都不屬肥胖的人,僅有7%會變成肥胖。

二、肥胖的原因

  肥胖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及疾病等。

()遺傳因素:肥胖家族的形成主要和遺傳有關,當然和家族的飲食形態和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基因遺傳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環境因素:包括生活型態及飲食行為。
 
()心理因素:根據統計,大約30%的肥胖病人是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這類肥胖病人通常不易維持體重或使體重減輕,因此需要專業醫師或心理治療師協助。

()其它因素:包括低甲狀腺症、若干精神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
  抗憂鬱藥也會造成肥胖。 

三、肥胖的定義

標準體重=(男性身高-80×0.7
(女性身高-70×0.6
理想體重=標準體重±10%
體重過重:大於標準體重10%
肥胖:大於標準體重20%
病態性肥胖:大於標準體重的兩倍
世界衛生組織採用BMI為標準
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
理想體重:BMI 19.0- 24.9Kg/M2
體重過重:BMI 25.0- 29.9Kg/M2
肥胖:BMI 330.0Kg/M2 

肆、肥胖治療方法

()飲食控制法
   首先應先瞭解每天個人的熱量需求:不費力者25Kcal×標準體重(如辦公室職員),稍費體力者30Kcal×標準體重,粗重工作者35Kcal×標準體重。理想上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估算一週剛好可以減少體重約0.5公斤,但是要注意營養的均衡,基本上不要低於1000大卡以下,以免影響健康。

選擇低熱量食物:
1.低脂及糖份含量少者
2.水份含量及纖維素含量多者,如蔬菜、水果
3.不能為人體消化吸收且無熱量的食物,如洋菜
4.利用代用品,如代糖
低熱量飲食烹調技巧:
1.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燒烤、清燉、燙、泡等方式烹調食物
2.避免勾芡或加麵糊做成濃湯狀
3.湯類不要加排骨或其他肉類
4.去除浮油再進食

()運動控制法 
  訂定一個能持之以恆的運動處方是相當重要的,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原則:

1.從日常生活做起
2.選擇適合自己體能及興趣運動 
3.先由簡單強度低的體能活動開始養成習慣後再慢慢增加體能活動
4.333運動原則每週運動三次,每次運動30分鐘,每分鐘心跳130
5.最好跟朋友、同事、家人一起運動,增加運動的樂趣

()行為治療法

1.每天記錄體重、吃東西的時間、地點、引起食慾的刺激因子
2.調整行為,控制誘發食慾的刺激因子
3.改變吃東西的習慣:吃慢一點,不要隔餐吃、不吃零嘴。將自己吃的份量放在餐盤上,避免吃過多
4.吃正餐的時候要專心,避免邊看電視邊吃,只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