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2-08-09 (更新:2022-08-09 15:40) | 發佈者:汪王道 |
標題:面對青春期孩子,父母該放手還是管控?陳品皓:避免彼此綑綁的惡性循環 | |
本文取自親子天下網路文章 2022-07-20 by 臨床心理師 陳品皓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296
當孩子來到青少年階段,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一方面想要相信孩子、給予成長空間,另一方面又覺得要堅守紀律、避免孩子走偏,在管控與放手之間遊離,找不到平衡點,陷入焦慮及無力感。 從「放手」兩字來看,就傳神表達了矛盾的親子關係。父母一路緊抱著孩子長大,第一次可以放手,是孩子開始學步時,但怕他跌倒、受傷,又緊牽著走;等孩子走穩,父母能放手了,卻怕他走得太遠,再度緊牽。隨著孩子能力愈好、自主範圍愈大時,父母反而會愈牽愈緊、愈難放手,就怕馬兒脫韁、失去控制。 這樣的概念對照我多年的臨床經驗,得出──「脆弱的孩子+擔憂的家長=彼此捆綁」,而彼此捆綁就是控制的原型。家長擔憂孩子跌倒,牽起孩子的手走路,可是牽著走,孩子很難邁開大步,漸漸變得脆弱,脆弱的孩子令家長更擔憂,牽得愈緊,愈對孩子的步伐範圍造成控制。 事實上,親子關係的本質裡,就含有控制成分,身為父母,天生就想控制孩子,可以說是「天然控」,這是解決他們擔憂、焦慮的重要元素。包括掌控孩子的學業、品行等,相信它可以預測未來,孩子書讀不好,就說孩子品行好,至少不會犯法;孩子學歷好、品行也好,就覺得將來會很美滿。 從3方向 理解孩子內心狀態但是,生命是亂數,未來環境變動極大,每個人接下來的人生,都無法預測與控制。與其擔心孩子走偏,卡在放手與控制的兩難之間,父母不妨從理解孩子的內在狀態開始,為自己焦灼的心找到安定的方法。我建議,父母可透過3個面向進行觀察:第一個,孩子對於社會規範的尺度評判;第二個,孩子對於自我成就的動機展現;第三個,孩子對於人際關係的經營品質。 從孩子對於社會規範尺度的評價,可以得知孩子如何看待偏差行為。他評價別人行為時,正是反映個人評價的標準、亦是自我價值觀延伸。像是孩子抱怨同學考試作弊、不滿同組同學不做報告、討厭同學自私又不講義氣的性格⋯⋯都顯示出他的認知底線,特別強調,這並非行為上的底線,所以他不見得能做到多好,但至少有對、錯、好、壞的評斷基準。 再來,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動力,也就是說,動力是自我成就的動機。一個有動機的孩子,會追求社會性的肯定與回報。當孩子喜歡被稱讚和肯定,為此從事自己覺得有意義或有價值的事,即使過程遇到困難,抱怨歸抱怨,仍堅持下去,則顯現他內在的成就取向。 第三部分提到對於人我關係的經營品質,雖然較難估算,但是可以概略從量和質來看,只要具備任何一項就已足夠:朋友多,很好;朋友少但互動深,也很好,因為它都在展現孩子維持人際關係的能耐。 什麼樣的管教可以確保孩子不走偏,我們很難給答案,但對父母而言,3個面向是理解孩子的重要指引。當然,觀察的面向愈多,愈能了解孩子的狀態。至於放不放手,必須具備信任基礎,其牽涉層面複雜,未來有機會再分享。 明示關係不對等 引發親子衝突與《關係相談所》另一主持人、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聊到此事時,她認為父母首先需認清無法控制孩子,限制他們去海邊、玩高空彈跳等,難以全然阻絕問題,重點是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具備管理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這需要長期關注孩子發展,在他們形成價值觀的波動過程中,適時提供協助、修正,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與發展。 她也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在夫妻關係中,總會談到被另一半管控的問題,似乎夫對妻或妻對夫,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與約束力。但每次談到父母管教子女,總會出現軟弱、無法施展情形,好像面對孩子就變得束手無策。 為什麼父母影響孩子這麼難?我認為,主要是沒有掌握到關係的權力本質。世界上大部分的關係,包括師生、同事、親子、夫妻,在權力的相對位置中,都有著不對等與不平衡。而不管什麼樣的關係,皆需透過語言連結。語言,是我們在關係中展現權力的媒介;溝通,常是隱微的權力關係來回。由於語言的曖昧空間大,平時展現的權力高低較為模糊,所以能相安無事。可是一旦在語言上赤裸裸揭示關係權力不對等時,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浮現反動情緒,並演變成衝突。 親子關係中,更常因權力揭示帶來衝突。「你少在那邊給我說什麼廢話,我說的算!」、「我是你爸!我為什麼不能管!」這些話語明白展現只有一方掌握遊戲規則,直接宣告彼此權力不對等,讓另一方聽了只想抗拒。 學習讓渡權力 開啟新溝通模式也就是說,親子關係品質不佳,大部分問題不在於控制,而是溝通時的文字打破了曖昧空間,讓權力不對等的事實赤裸呈現。所以,親子關係不是不控制,而是要學習溝通,學習的不是單純技巧,而是如何讓渡權力。 好比「你少廢話,我說了算!」變成「我比較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讓對方有表達自己的權力,但未否定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我是你爸!我為什麼不能管!」則換為:「你做的這些事,一定有你的考量,但在你還沒有被賦予完全負責的能力之前,我必須承擔決策的責任,所以我想知道原因是?」 又如「考試考的怎麼樣?等一下給我抽背第三課的英文單字」,讓渡權力之後,改成「等一下我們一起準備英文單字,我自己也順便複習」。「我數到三,你給我試試看!」則變為「如果這一次按照你自己的步調,你會想怎麼做?要怎麼計劃?」 在這些讓渡權力的話語裡,本質上,父母還是最後權力的主宰者,不過,展現出來的是,讚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彼此可以藉由溝通達成共識。所以,經營親子關係,不妨跳脫控制跟放手兩件事,嘗試以讓渡權力作為雙方對話的方向,開啟新的合作關係。從今天起,來練習看看吧! 【內容整理自《親子天下》Podcast 鄧惠文X陳品皓「關係相談所EP49」】 (陳康宜整理,責任編輯:莊蕙慈)
|
親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