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練功坊-兒童與少年保護資訊

發佈時間:2017-08-18 (更新:2017-08-18 09:42)發佈者:張冠中
標題:8.國小學童偷竊行為之三級輔導策略與處遇

國小學童偷竊行為之三級輔導策略與處遇

撰文者:洪梅紅、王廷文、王怡蓉、郭豐慶

【議題說明】

學生的偷竊行為是目前造成老師班級經營困擾的問題之一,此涉及法律層面的問題。孩子有偷竊的行為大部份原因是希望引起他人注意,亦或是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的象徵。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不被重視,內在長期缺乏重要他人的愛和不足的安全感,所以用偏差行為來吸引關注,然而孩子的成長都渴望被注意,如果能夠明白孩子偷竊行為背後主因為何,並能針對原因處理並滿足缺乏的部份,偷竊行為必然會慢慢消失。偷竊是一種成長時期心理階段的外顯行為,如能理解並看見背後的真正原因為何,相信對孩子是有正向的幫助(黃雅羚,2011)。以下提供有關孩童偷竊行為的相關輔導介入策略。

 

【輔導分工與處遇策略】

一、  初級發展性輔導(林朝夫,1993

(一)  教導同學妥善保管財物

1. 教育錢不露白的重要性。

2. 加強物品「所有權」的觀念:如文具貼上名字、不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

3. 不帶貴重物品到校。

(二)  加強班上學生的道德及法律教育。

(三)  機會教育的引導和討論

1. 利用時事新聞或是課文主題時,將(偷竊、說謊…)相關的議題放入課堂中加以討論,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

2. 利用機會教育與學生共同討論「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協助學生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與「獲得良好人際關係」息息相關。

(四)  同理心的訓練

透過繪本賞析活動,讓學生體會竊者、被竊者、旁觀者或被誣陷的感受。

(五)  愛與關懷

培養班級同學「愛與接納」正向溫暖的美德,能給予犯錯的人機會。

(六)  多以獎勵取代處罰,對自我概念正向積極的孩子,較不會有偏差行為。

 

二、 二級介入性輔導

        出現偷竊與說謊行為之孩童,可轉介至輔導室進行二級介入性輔導,二級介入性輔導強調個別化介入、系統合作與效能評估等三大部分(王麗斐等人,2013)。而在針對偷竊與說謊孩子的二級輔導工作時,可參考以下方向與原則:

(一) 理解動機

在與孩童的個別互動中,提供安全與接納的氛圍,逐步理解孩童偷竊與說謊的動機,及其生活中可能遭遇之困境。

(二) 教導與練習較具適應性的行為

以理解孩童行為動機為基礎,綜合評估孩童的身心發展階段,教導與陪伴孩童練習較具適應性的行為。

(三) 協助建立支持性環境

個別輔導的成效需推移至實際生活,因此也需與孩童的家庭與班級系統合作,並協助建立可支持孩童展現具適應性行為的環境。

 

三、  三級處遇性輔導

        即便經過初級發展性輔導、二級介入性輔導,仍有極少部分的孩童,會因為持續出現偷竊與說謊行為,需要進入三級處遇性輔導。三級處遇性輔導則著重於資源的引入與整合(王麗斐等人,2013),相關工作重點與原則簡述如下:

(一) 引入資源與召開個案研討會

針對孩童的偷竊與說謊行為,及各種相關身心背景,引入可提供協助之外單位資源,並召開個案研討會,以不同角度理解孩童的處境與經驗,並擬定系統合作的處遇方針。

(二) 與孩童的系統共同合作

孩童的困境或行為問題與其所處環境息息相關,因此處遇過程中,需與其所在之系統共同合作,才能帶出孩童更多改變的可能。

(三) 持續理解孩童的內在狀態

除外在系統合作與改變之外,仍需持續理解孩童的內在狀態,陪伴孩童長出成長的力量。

 

【案例分享---奢求關注的小咪】(分享者:王怡蓉老師)

看了關於個案小咪洋洋灑灑的偷竊、說謊等不適應問題與輔導紀錄後,在還未見到她本人之前,一如往常的,腦中閃過的是美國家族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的提醒:

我希望能夠愛你,卻不會緊抓著你

欣賞你,不帶批判

參與你,而沒有任何侵犯

邀請你,卻無絲毫勉強

指正你,而不含責備

還有能幫助你,卻不帶冒犯

如果,你也能如此待我

那麼,我們便能真實相待

並豐潤彼此的生命

抱持Satir的提醒與好奇的態度,在參加校方主責召開的轉介會議中,逐一邀請小咪的爸爸、導師以及學輔相關行政人員分享與小咪的互動心得,且從中肯定親師的善意與用心,並為自己的輔導角色找「位置」-join you without invading(鄭如安主編,2012)。透過與家庭、學校友善的接觸與溝通,以奠定系統合作的基石,彼此感受到愛與價值感,讓1+1的成效遠大於2。

初次見到小學五年級的小咪,透過「陪著你玩」繪本介紹自己後,小咪每次都是迫不及待進到遊戲室很開心地玩玩具。幾次觀察下來,主導性強、善於照顧他人的小咪常玩的是幫小嬰兒換穿衣物與餵食,或扮演早餐店老闆娘烹煮食物,並詢問客人(由輔師扮演)購買與食用後的感受。類似的撫育性遊戲主題,對照案家的背景脈絡與學校生活後,不難發現問題的成因:單親爸爸忙於工作,雖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卻疏忽了小咪的心理匱乏。而同儕對小咪的負面標籤效應,讓她更感憤憤不平。小咪渴望得到爸爸、師長與同儕的關注,偷竊似乎成了她獲取注意或是尋求報復的「求生本能」之一。

而另一個求生本能便是她的習慣性地說謊。洪蘭女士曾引述2006年賓州大學的研究結果發現,孩子說謊的頭號原因是「不想讓父母對我失望」。小咪其實很在乎爸爸與師長的看法,並渴望得到大人們的愛,當大人們動怒要處罰時,為了自保,小咪會啟動說謊機制,這便是一個超越法律與道德的求生本能。此外,物權等法律是非觀念早已深植小咪心中,看著她在「語句完成測驗」中寫道:「我實在不能去偷東西。」「人不應該偷東西。生活中卻選擇了偷竊或說謊以滿足獲取注意與被愛的心理需求,長久下來,困擾著小咪兩方矛盾交戰的內在衝突,實在很令人心疼。

帶著這樣的看見與理解,除了進行遊戲治療─提供具有滋養性的媒材,讓小咪在遊戲中療癒內在小孩,輔師以正向具體的話語鼓勵小咪,肯定其特質與努力、感謝其貢獻與付出,以提升其「掌控感」與「我能感」外,更重要的是引導爸爸與導師理解小咪的問題行為其來有自。進而鼓勵爸爸在工作之餘,能排定每周單獨與小咪互動的時間,透過專注陪伴與傾聽來改善親子關係。此外,也與班導師合作進行班級團輔,運用「這不是我的帽子」此繪本導讀與演戲的方式,解構偷竊成見,並重新建構同理、涵容的班級氛圍。人總是活在關係中,當關係獲得改善,問題常迎刃而解。

 

【結語】

如前言所述,孩子們不告而取的行為,常常是因為內在的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一種呼救的聲音。當心理師或社工師介入,協助其系統內的其他資源了解內在的匱乏並滿足其需求後,即便晤談過程中聚焦的並非偷竊的外顯行為,也通常能漸漸的獲得改善。然而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系統中的其他人們,也需注意避免讓孩子成為被標籤化的犯罪者。除了解其內在需求外,也必須避免他身邊的人們與之產生敵對的情境,否則也會因為對系統內資源失去了信任感而漸行漸遠。在小咪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見,諮商師扮演的是一個橋樑、與系統合作的角色,提供了站在小咪立場的同理,並傳遞小咪內在需求的訊息給系統中的其他資源,以一個不批判、關懷與包容的態度,協助案父更了解小咪,並帶給小咪愛與隸屬的滿足感。當身邊的所有人都只看見「偷竊」這樣的一個事實時,如果我們能聽見孩子內心真正的吶喊,也許能圓滿的就不只是孩子的心,更可能是一個更充滿愛的家庭關係。

 

【參考文獻】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 - 11。

林朝夫(1993)。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雅羚(2011)。偷竊行為處理。取自http://www.opin.tw/article/article_003.asp。

鄭如安(2012)。結構式遊戲治療個案實務與分析。高雄市:麗文文化。

附檔:-----------------------------------
8國小學童偷竊行為之三級輔導策略與處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