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3-09-28 (更新:2013-09-28 22:17) | 發佈者:站長 | |||||||||
標題:101學年度「濕地環境研習及中都愛河濕地公園參訪」實施計劃 | ||||||||||
高雄市明正國小環境教育研習 「濕地環境研習及中都愛河濕地公園參訪」實施計劃 一、目的 濕地對於環境保護及社會經濟上有著重要的價值,它可以淨化水質、防洪和防止海水倒灌、涵養地下水源、保護海岸線、提供各種生物棲地及調節微氣候等。打破愛河水泥堤岸,建構溼地豐富生態棲息環境,就是希望能夠提供生物一個「易地生存」的機會,讓失去原生地、不復存在的動植物,再回到這濕地或綠帶繼續生活、繁衍,同時也使其成為都會區生態觀察的窗口,讓愛河有了嶄新的風貌,同時也提供市民生態、教育、休憩的空間。 透過介紹濕地對於環境的重要性,讓大家重視週遭環境必須要共同來保護,除了了解溼地的美麗、溼地保育的重要性之外,也可深思人與大自然的合諧運作關係。
二、學習目標 1.讓參觀者了解濕地對環境的重要性。 2.讓參觀者能了解溼地生態系統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優美的自然環境。 3.透過參觀能提升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三、研習時間 101年11月14日星期三下午1:00~5:00,共4小時。
四、相關資訊 (一)溼地規劃設計重點 係將原有自然型態與附近生態系統、景觀、親水、文化與社會經濟等因素相結合,並達成都市防災確保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活品質與資源之永續利用為主要設計理念。其重點如下:
1.打破愛河水泥堤岸,再現早期溼地豐富生態棲息環境。
(二)生態、多樣性、防洪、景觀與人文藝術的結合展現 1.入口廣場: 半圓形的入口廣場位在狹長的濕地公園中央,為塑造自然溼地意象,廣場採用卵石做為鋪面,並在入口處設置以自然原木與金屬創作結合的標示牌,並以同樣手法豎立造型燈柱於廣場二側,一步入濕地公園內即可感受到迥異的愛河風貌。
2.生態工法邊坡: 水陸交界之水域環境是生物最多樣性的地方,因此本區段打破愛河水泥堤岸,以近自然工程及著重生態的方式,復育水岸生態景觀,增添水岸地形的多樣性及多變性,產生豐富的生態棲息環境同時也構成美麗的景觀,並因應自然變化確保生活安全,保留充分空間不與河爭地。這處因破堤180公尺產生新水岸環境,是以圍格網、拋石、天然椰毯等生態工程構築,這玲瓏曼妙曲折堤線以纖毯包覆土壤層可避免坡面的沖蝕與崩壞,椰纖可吸水、保水,與植物根系、土壤完全融合形成一穩定邊坡,水位隨愛河的潮汐變化而升降,營造一水陸交界、生態豐富的草澤區,使水深、波浪、水流及地形營造最出有利生物棲息地、移行帶之條件。 3.眺景平台: 沿新生水岸設置二處眺景平台,欄杆以透空方式設計,並在欄杆上設置解說牌,讓視覺穿透及便於倚欄賞景觀魚。 4.觀察棧道: 在整個濕地公園中特別設置濕地密林區,提供鳥類、昆蟲等生物可棲息的處所;為避免干擾其生活,特以觀察棧道的方式通過此區,讓人與自然間能和諧相處。 5.解說牌、導覽牌設置: 結合園區自然的生態景觀,導覽解說區內自然資源特色、歷史淵源、豐富物種及各景觀據點之現況,提供自導式的環境教育解說,讓民眾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以達愛護環境的效果。 6.植栽多樣性: 為使水陸景觀如水岸空間、濕地、潮間帶、喬灌木等整體大環境相調和及創造有利生態保育之環境,選擇適合栽植在水岸的濕生植物及原生樹種為主要考量,如五梨跤、稜果榕、黃槿、茄冬、林投、白水木、苦藍盤、草海桐及單葉鹼草等,仿自然的複層林相栽植,豐富河岸植物生態相,及復育紅樹林植物形成紅樹林自然生態景觀區,讓地被植物、灌木、喬木能因應不同棲位生物如魚蝦、昆蟲、爬蟲類及鳥類等的棲息。 7.照明設施: 以漂流木結合燈具成矮燈,讓此園區的景觀元素與自然融合而不突兀;為營造自然的濕地環境,採用低光度的照明,讓夜間生物也能自在活動。 8.街道家具: 與燈具相同也採用大自然的漂流木,以充滿野趣的設計,讓座椅與自然環境融合,又兼具休憩的功能。 9.同盟路步道整建擴寬 提供優質人行徒步、自行車道及休憩空間。
五、行程 同仁自行前往,可搭乘捷運到凹仔底站再轉乘。
六、參考資料 高雄市中都愛河濕地公園網站 http://pwbgis.kcg.gov.tw/Lovewetlandpark/index.htm |
環境教育行政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