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竹田-長翅蛉蟋 Trigonidium humbertianus

屏東竹田-長翅蛉蟋 Trigonidium humbertianus

 

 

     與紅胸墨蛉的生活棲地與習性幾乎相同,只不過缺少了鮮豔的紅色胸部,這種小型的蟋蟀,有著相當獨特壯碩的後腿,而且後腿的構造又與前兩腿不同,相對地簡單起來;整個六足都是黃褐色的透明狀,與另一種具有黑斑分布的蛉蟋不同,體型最大也只有半公分而已,屬於晝行性的蟋蟀,也就是白天覓食活動、夜晚隱密躲藏的物種。

 

 

        為成就跳躍的特殊能力,身體結構一定要跟著適變,直翅目昆蟲的後腳相對於前面四足而言,壯碩許多,而且後腳的主要結構幾乎就在膨脹的股節、扮演支持修長的脛節,這兩部分的偕同,強化了直翅目昆蟲的存活能力。

 

 

       相關資料提到雄蟲腹部較黑、雌蟲較褐;但是環境光線影響判讀,最直接的判準在於觀察成熟個體是否具有產卵管就對了。成熟雌體可見外露的彎曲產卵管,就著生於腹尾正下方,旁邊有兩根長滿棘刺的尾毛保護著。

 

 

        一般說來,長著長觸角的蟋蟀螽斯應該屬於鳴蟲,但長翅蛉蟋的雄蟲卻不會鳴叫,除了牠沒有相對應的發聲器官外,似乎在白晝裡生活,用兩顆大大的複眼和長長的觸角,應可以輕易地找到伴侶。

 

       遇到外界干擾的反應,第一步並不是大力跳躍,而是就近鑽進菜葉中,喜歡棲息於嫩葉或芽心的牠,憑著微小的軀體,一下子就翻到葉背,消失不見;但令人納悶的是,長長的觸角在這時會不會成為累贅呢!

 

   

       這張照片很特別,考驗我們是否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首先,產卵管由這個角度來看相當的纖細,應該是剛長成沒多久,所以推論這是隻未完全成熟的雌體,接著仔細看看覆蓋腹部的翅膀,原來翅膀有點褐色透明,而且透過翅膀可以見到黑色的腹部,最重要的特殊點在於翅膀的長度並未完全覆蓋腹部,腹部尾端還有一兩節露出來,因此由翅膀和產卵管,可大膽地判斷這是一隻還不具繁殖能力的雌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