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竹田-褐背細蟴 Conocephalus maculatus

屏東竹田-褐背細蟴 Conocephalus maculatus

 

      直翅目昆蟲到處可見,舉凡蝗蟲、草蜢、螽斯、蟋蟀等都屬這一目,但這一目昆蟲約可分為兩大類-蝗、蟴,觸角(觸鬚)可做簡單的區別,觸角長度超過山體的稱為蟴,約略與身體同長或小於身體長度稱為蝗或蜢;觸角的位置在口器前方,昆蟲都只有一對,主要用於聽覺、觸覺與嗅覺,因此觸角是昆蟲存活的重要依據,幫助昆蟲了解四周環境、做出最好的判斷。

 

 

      透過觸角的長度可以區別褐背細蟴和其他常見的蝗蟲,從頭部吻端開始一直往後延伸,再接上第一對革質翅膀也屬於褐色系列,所以有此俗名;直翅目昆蟲都有兩對翅膀,第二對翅膀隱藏於第一對底下,只有飛行時才會打開。

 

 

        同一個菜圃裡,竟可同時發現褐背細蟴的兩種成熟個體,一種是綠色身體,但也具有褐背特徵,六足透明;另一種則全然是褐色系列,這種變異的源由何在呢?或許正可以成為自然生態獨立研究的好題目!

 

 

        若蟲指的是未成熟、不具有生殖能力的幼蟲,直翅目的昆蟲屬於不完全變態-幼蟲與成蟲個體類似,不會出現如蝴蝶的蛹期(完全變態),只要發現翅膀成熟、已經具有可以繁殖的特徵如產卵器時,當屬成熟個體;所以細蟴的生活史過程是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幼蟲期會不斷地脫皮,每脫一次就多一齡,根據資料,細蟴約脫5-6次皮不等。

 

 

       昆蟲屬於外骨骼生物,人則屬於內骨骼動物;堅硬的外殼無法隨著成長而變大,所以就必須把舊有的外殼給脫掉,重新地長出大殼,因此常可以在植叢中見到昆蟲與蜘蛛脫去的老殼。褐背細蟴很敏感,只要輕微的震動,立刻鑽入草叢深處、憑藉自己的偽裝,難以發現牠的下落,但是偶有例外,當牠正在梳理自己的觸角時,不管鏡頭是多麼地接近,似乎不為所動,悠閒悠哉地大擺姿勢,觸角相當地柔軟,只見細蟴用口器慢慢一節一節的清理,把自己的天線給打理妥當。